查看原文
其他

用依恋理论来理解善良者的无妄之灾(上)

段霄丽 渔歌轻飏心理工作室 2022-10-20

大家好。我是段霄丽,渔歌轻飏心理工作室的签约咨询师。今天,我很荣幸,有这样的一个机会,在这90分钟里,和大家有一些分享。我想分享的呢,就是我对一些时事新闻和心理学理论的假设和思考。


很高兴你对这个题目有兴趣,也很欢迎各位的倾听,我也期待我的分享能带给你一些小小的感悟,不至于让您觉得浪费了宝贵的时间。


在正式开始之前,我想,我有必要事前声明一下,虽然我可以从网络上了解很多有关这两件灾难的信息,但是,我知道,我依然不是真正的知情者,我只是透过他人的视角和表述来看到了事件的影子或者轮廓,了解了某些确定或者不确定的线索。

 

我希望我在目前力所能及的条件下,收集的信息尽可能全面客观,但是,我的理解也只限于这些来自于网络的信息。所以,我的分析和理解是以这些信息为基础的,而不是真正的现实。如果有什么偏差,还希望大家谅解和指正。这也是我在做这些思考的一个基本态度。


祈福善良

2017年发生了许多让我们震惊痛心的事件,其中有2个案件,尤其让善良的人们愤怒、挂心。一件是发生在杭州蓝色钱江小区的622保姆盗窃纵火案,一个是发生在日本的女大学生江歌被害案。这是两件非常悲惨的事件。


赌博欠债的保姆莫焕晶,前几天刚刚从雇主朱小贞夫妇那里拿到一笔十几万的借款,又因为玩网络赌博游戏,想向雇主借债。于是有了,借着先纵火再施救的表演,欺骗雇主钱财的想法。她没有想到的是,火势不由人控制,3个可爱的孩子和对她有过帮助的朱小贞因此悲惨丧命。一个幸福的家庭就这样瞬间被烈火焚烧殆尽,没有给人留下一丝喘息的机会。

 

有句话说,悲剧是把世间最美好的事情撕碎了给你看。622纵火案里无辜的鲜活的3个小生命,善良的朱小贞,富裕幸福的家庭瞬间烧成了灰烬,这样的悲剧是最惨烈的悲剧,也是最无辜的悲剧。一个贪婪的想法推动下的危险动机,执行了一个愚蠢的行为,引发了一场不可控的灾难,导致了整个家庭的毁灭。我想起了一个词,叫无妄之灾。无妄的意思就是无论如何,我们也想不到,大大出乎了我们的意料。

 

这件事的舆论还没有平息,2017年的11月又发生的一件事,人们内心愤怒的火苗瞬间又被鼓吹了起来。在日本留学的大学生江歌在自己的住所门前,被闺蜜刘鑫的前男友陈世峰刺中颈部12刀,身亡。

 

这又是一起无妄之灾,一个在日本辛苦留学,留宿闺蜜的女大学生就这样因为一件别人的事情,毫无征兆的瞬间失去了生命。陈世峰和江歌几乎没什么关系,他是闺蜜的前男友。陈世峰因为失恋被抛弃的愤怒化成了报复行动,江歌成了刘鑫的牺牲品。我们不禁惋惜感叹,江歌死的太冤枉了,太不值了,也太惨烈了。

 

这2件时事,让我想起了一个寓言故事,农夫与蛇。这则寓言故事,我们在小学的课本里都学习过。我想大家大概还记得那个故事,寒冬里,一个农夫在路上看到一条冻僵了的蛇,好心的农夫担心蛇会被冻死,本能地把蛇放到了自己的棉袄里,用体温为冻僵的蛇取暖,苏醒过来的蛇,也本能地咬了一口农夫,农夫被蛇毒死了。

 

寓言故事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农夫与蛇的寓言里都隐含着中国人的集体生存智慧。2017年,发生在我们可感知的现实中的灾难,对我们个人来说,是震惊性的。不过,透过大家都知道的寓言故事,我们也可以知道,这样的震惊性事件,古人也经历过,并且是具有普遍性意义的。

 

今天,我想借用一个心理学的个理论,来进一步看清楚灾难中的邪恶、愚蠢和被动,站在现在这个时代,怎么来理解古人曾经告诉过我们的灾难,这么几千年来,一直都存在着的无妄之灾。


祈福善良

依恋理论

 

我想借用的理论,就是依恋理论。如果说依恋理论的话,那我们先来认识什么是依恋:

 

(1)依恋被看作是个人试图接近其他个体并保持亲近的任何行为模式。小孩天生会依恋母亲,或者和她亲近的家人。被依恋的人通常在依恋的人心理被认为是更强壮和更聪明的。


(2)依恋这样的特质从我们出生到死亡,伴随着我们一生。


依恋在儿童早期尤其明显,一岁的孩子可能认妈妈,这个主要的养育者,当孩子独自一人或者与陌生人在一起时,他会出哭泣、呼叫、寻找妈妈。随着年龄增长,儿童期的依恋行为会频率逐渐减少,强度逐渐减弱。


与熟悉的人共处,我们很安心,但如果和一群陌生人共处,就容易焦虑不安。人在成年之后,当一个人不开心、生病、或者害怕的时候,依恋行为就会变得十分明显。特别是遇险和落难的时候,我们渴望最亲密的家人和朋友。对陪伴及宽慰的渴求,是人性的深层需要-这一点是许多高等动物的共性


(3)人与人之间情感纽带的维持和更新是安全感的来源,快乐的源泉。


比如,我们说爱上一个人,就意味着和一个人建立了情感纽带;爱着某个人,就意味着这段依恋在维持着;失恋,也就意味着情感纽带的破裂,会引发焦虑和愤怒,也会带来哀悼和悲伤。


所以,不管是依恋关系的建立、维持、破裂和更新的那个阶段,人们都会出现很多强烈的情感。也可以说,依恋对象是我们的安全基地,依恋关系是我们安全感的来源,依恋关系的情感质量表示着我们快乐和痛苦的情绪的体验那个更多那个更少。

 

3.依恋理论的观点

我们再来看看依恋理论的一些观点:


(1) 依恋理论认为,一个人的依恋模式在我们还不会说话之前,也就是前语言期已经开始形成了,到18个月的时候基本定型。

 

心理学家比较:比较12个月和18个月的孩子与社会互动的模式,18个月的孩子和成年人更像。依恋理论之父,鲍尔比,一位研究依恋的心理学家,他认为,个体的依恋工作模型是他和照看者之间一直重复出现的互动模式,形成了每一个人的内在表征世界的工作模型。是我们与人打交道,认识自己,了解别人和情感反应的基准。然后在这个基础上,透过成长的社会关系,不断地向外扩展延伸,依恋模式就这样终身发展。

 

(2) 依恋模式就有代际遗传性。

 

美国、英国和加拿大的研究者,通过对准妈妈的访谈,可以预测今后他们的孩子在陌生情境实验中显示出来的依恋类型,准确率是75%。其他地方的研究结果也和这个数据是一致的。妈妈和孩子的依恋类型的匹配度的准确率是75%,也就是说,妈妈的依恋类型如果是某一个类型的,孩子75%的就可能性和妈妈的类型是一样的。

 

(3) 一个人的依恋模式是他社会智能发展的基石,到了成人期,依恋模式影响成人的整个情感质量,影响一个人的抚育质量。

 

从这句话里,我们可以理解,一个人的事业发展和社会交往与依恋模式有关,恋爱婚姻的幸福感,还有成为父母以后的养育能力,都有关系。依恋模式在无意识中影响着我们生活的重要方面,安全感,幸福感,社会交往,恋爱,婚姻,育儿,而成为了我们人格的底色。

 

(4)成年人的依恋模式被心理学家划分为安全型的依恋和不安全型的依恋,不安全型的依恋被划分为回避型依恋,迷恋型依恋,混乱型依恋。迷恋型的依恋有两个亚型:无助迷恋型和摆荡迷恋型。

 

理论因为研究和表述的需要被划分地很清晰,但是,现实中的人,往往都不是纯粹的一种模式。这些依恋模式,更像是人格,从混乱型依恋,回避型依恋,摆荡型依恋,无助型依恋,安全型依恋,它们形成了一个谱系,我们每一个人的依恋方式往往处在谱系的某一个位置上。同时,我们和不同人交往,也会表现出不同的依恋模式。


 4.事件中的人物依恋模式分析


我们今天可能要涉及到几个人物,雇主朱小贞,保姆莫焕晶,大学生江歌,大学生刘鑫,大学生陈世峰。透过新闻里的材料,我的一个基本判断是这样的:


在雇主朱小贞和保姆莫焕晶之间,朱小贞对莫焕晶有着依恋关系,莫焕晶对朱小贞有依赖关系。


在刘鑫和陈世峰之间,也有着依恋关系,江歌和陈世峰之间,没有依恋关系。


今天,因为时间关系,我会重点和大家分享陈世峰,江歌,和朱小贞的依恋模式。


 我对她们的依恋模式,或者在彼此关系中表现出来的依恋模式,有一个初步的假设:


朱小贞、江歌似乎有着相似的依恋模式(她们两个在和莫焕晶和刘鑫的关系里,表现出无助迷恋型的依恋模式),莫焕晶和陈世峰有着相似的依恋模式,回避型依恋。


祈福善良 


三月文章:

为什么我们总是在追求完美?

嘉锦小故事 || 少董论道

嘉锦小故事 || 小萝莉和咨询师大哥哥

为什么买买买不能让我满足?

渔歌轻飏心理咨询师毛做莹-介绍&往期文章阅读

嘉锦小故事 || 咨询师的奇妙冒险

主动预约心理咨询意味着什么?

在专业的道路上相互陪伴

《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解读边缘型人格障碍(上)

《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解读边缘型人格障碍(中)

《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解读边缘型人格障碍(下)

渔歌轻飏心理咨询师养成计划第三期学员随感

“心的世界不分真实与谎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